我還記得我國中的時候,坐在教室裡面,看著講台上的老師,我心裡就在想,這個職業也太無趣了吧,每年都要教一樣的東西,學生畢業了,還會有新生,就這樣週而復始,一直講一樣的東西,不膩嗎?(後來才發現,其實每個工作最後都在重複啊!)
於是,當時立下了一個可笑的願望,就是
「我這輩子絕對不要 當老師。」
人生就是這麼有趣,越不想走的路,越是你該走的路。
我鐵齒到我大學的時候,同學都去修教師學程,但我就是不去,偏偏修什麼國際貿易與信用狀(現在早就忘得一乾二淨)所以我是一個完全沒有受過訓練的「地下」老師。
但這位「地下」老師,在這條路上,到現在,默默地已經來到第16年。(拜託不要算我幾歲🤪)
當這麼久一對一課程的老師,我總是會和學生聊到他們的學習歷程,特別是找英文老師的那些「血淚經驗」。
其實,這和我自己學習其他語言時的感受不謀而合。找老師的過程就像生病找醫生,靠一半的經驗判斷,另一半則是緣分,有時也像賭注!
當然,老師對教授科目的專業度是基本條件,但這還遠遠不夠。
接下來,我想分享自己在挑選老師時,格外關注的五大關鍵能力。這些是我自己多年學習、教學中的深刻體會。(至於同理心,親和力,這些特質都滿主觀的,跟老師相處舒不舒服,也是很重要的,在這邊我就列出比較具體的條件與能力)
1. 化繁為簡 的能力
有的老師喜歡用複雜的術語解釋簡單的概念,讓學生聽得雲裡霧裡,儘管這可能讓老師顯得專業,但實際上對學生的幫助不大。對於學生來說,「秒懂」才是學習的最大動力。
厲害的老師:
能夠將複雜的概念化繁為簡,運用生活化的比喻,讓外行人都能理解。
2. 統整重點 的能力
如果老師只是把書上的內容逐字搬來,那學生自己看書就好了!教學不應該只是資訊的傳遞,而是對內容進行整理、濃縮,將重點視覺化呈現,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。
厲害的老師:
能把大量的資訊整合後,透過圖片、表格或顏色,清晰呈現重點,讓學習更直觀。
3. 引導思考 的能力
有些老師一整堂課從頭講到尾,學生幾乎沒有發問或練習的空間;即使發問了,得到的回答可能只是「沒有為什麼,背下來就對了」(之前我學某語言的時候,真的有老師這樣回我…)這種教學方式,會讓學生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機會。
厲害的老師:
會設計問題,引導學生思考並找到答案,甚至啟發創造力,而不只是單方向的給予。
4. 時間控管 的能力
多年來,我不論是實體課還是線上課,從未遲到過。對我而言,時間控管是一種專業態度。時間掌握得好的老師,通常也能把課堂時間分配得當,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大化。
厲害的老師:不僅自己時間觀念強,課堂上的時間分配也十分精準,讓每分鐘都物有所值。
5. 學習新知 的能力(選配)
有些老師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適圈,不太願意接受新領域的東西,或是新的教學工具或方法。我曾經鼓勵老師嘗試使用平板或其他線上工具來提升效率,卻遇到拒絕。若能妥善嘗試新工具,也會讓學習過程更加有效率及有趣。
厲害的老師:
不僅擅長自己的專業,還願意跨領域學習,結合多元教學方式,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。
以上是我挑選老師時,最關注的五大能力,排序越前面的是我認為越重要的。尤其是「化繁為簡」,真的不簡單。因為,「簡單」,不簡單!就像人生要過得簡單並不容易。
我超級敬佩那些能夠將複雜知識輕鬆變成「人話」的老師,因為這樣可以讓學習充滿樂趣和成就感。